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

Data-Driven School Improvement讀後感

學校用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,並非單一評估學生的成績,而是包括他們的成長、進步程度、學習態度等等。並利用這些資料,有效的分析與管理,做為改進、修正學生學習,以及整體課程規劃的參考依據,讓學校能夠成為一個學習型的組織,不斷的從學生的產出,回饋到課程的修訂、教學目標的訂定,以及生活輔導的方式等等。
文中希望能將學生相關資料有效的收集,例如能夠清楚的記載說明什麼人、時間、事物,如幾年級讀了幾本書、什麼時候完成那些調查結果等等。並能夠用年級、性別、不同背景等維度仔細細加以分析,才能夠有效的使用這些資料,得到可用的資訊情報。
但是這些資料的收集,並不是只有成績數字而已,因此需要靠有耐心有恆心的老師才收集得到,所以現代老師的角色不再只是傳授者,還包含觀察者、記錄者、分析者,以及執行者的角色。老師不但需要授業解惑,還包括觀察、紀錄、分析、回報及適時回饋的督導與管理。而在上位的校長必須讓老師瞭解這些角色扮演的意義與目的,並協助老師確實達成這些目標。否則光只有校長一人想利用資料來改進學校,或是老師想做卻沒有支援,這樣的組織是不容易變革成功,收集的資料也沒有任何意義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ericdigests.org/1997-3/data.html

沒有留言: